設施類-馬佛社區500歲公園周邊環境改善第二期工程-佳作工程
- 更新日期:
- 瀏覽人次:853
工程內容:
1.社區展示空間牆面美化47.51平方公尺。
2.入口導引主題牆1座。
3.廣場地坪-高壓植草磚舖面432平方公尺。
4.廣場地坪-高壓透水磚舖面50.76平方公尺。
5.生態砌石溝20公尺。
6.仿枕木緣石步道舖設100公尺。
7.親水空間營造1座。
8.軌道台車1台。
9.休憩解說平台2座。
10.警告標示牌3座。
11.雨汙水管線整理及植栽綠美化。
工程之創新性、挑戰性及周延性:
1.創新性:
(1)本案以馬佛湧泉埤塘生態公園為規劃主軸,設計採用前排入口導引主題牆1座引導遊客進入,及將後方社區展示空間牆面以仿木紋方式予以美化,以增加入口自明性。
(2)埤塘周遭設置仿枕木散步道,表面鋪設軌道並設置台車及三處休憩解說平台,將光復地區以往盛產甘蔗以小台車載運之農業生產方式融入,採生態埤塘與仿軌道台車步道方式設計,安全與景觀並重,及增加故事性及趣味性。
(3)採用自然卵石做為引導步道鋪面,耐久性佳,便利社區後續維護管理。
(4)原有排水土溝未與地區排水系統結合,遇大雨即隨處漫流,設計採砌排塊石溝,除讓雨水自然入滲涵養土地、增加生物棲地外,並增設集水陰井採涵管方式銜接地區排水系統,解決以往遇雨則漫流之情形;埤塘溢水口並設計淺水自然親水區,形成豐富之自然觀察環境。
(5)植栽搭配喬木、灌木、草皮等多層次綠化方式設計,營造綠色生態,提供容易親近之自然環境。
2.挑戰性:
(1)本案與原有馬佛500歲公園、一期工程呈三足鼎立狀態,惟銜接串連及穿透性部分不足,且以馬佛湧泉埤塘生態公園為規劃主軸,其入口自明性欠佳,設計前須詳實之基地調查,廣納社區居民需求與意見,以提供動物棲息與生態解說並重、創造人與自然諧和之環境,做為設計元素。
(2)入口原有地面原為碎石土路,設計採用植草磚搭配人行步道透水磚,同時全區調整洩水坡度及設置排水砌石溝,同時解決原有下雨即泥濘、排水不良等問題。
(3)入口引導牆以清水磚勾丁方式施工,並配置社區動、植物窯燒陶版,期望與社區主題與燒陶製磚工藝相互呼應。
3.周延性:
(1)工程從現場勘察、規劃設計至施工,各階段多次與當地居民充分討論協調,凝聚社區意見獲得共識。
(2)將基地原有排水土溝改造為生態砌石溝、埤塘溢排水預埋涵管銜接至區域排水系統,兼顧雨、污水處理及生態需求。
優良事績及顯著效益:
1.落實農村再生政策「由下而上」的共同參與制度,強調農村產業、自然生 態環境共同之規劃及建設,環境改善後,與鄰近500歲公園結合成為社區自然生態解說、居民休閒與吸引外來遊客駐足休憩的優良場所。
2.工程設計規劃完善,與社區永續經營理念相結合,完成後獲得社區認同與迴響,主動參與後續環境維護與整理,對本分局規劃施工品質有極高之評價。
3.地主無償提供既有園區供社區民眾使用,將原有埤塘功能發揮最大效益。
4.開發社區指標性生活環境據點,建立地域性休閒營運系統,增進當地綠色 緩衝帶及空氣品質,並增加遊憩空間。
5.提供高品質生活環境,促進農村環境景觀及產業活化升級。